首页
>统计数据>统计分析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融合
发布日期: 2023-07-10 16:4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统计局 字号:[ ]

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畅通和优化经济循环、推动技术创新方面作用突出,是引领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攀升的重要力量。为全面了解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近日,市统计局采用线上抽样的方式开展专项调研,结果显示:在多项惠企政策扶持下,服务业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用工需求基本稳定,但存在发展基础薄弱、市场需求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产业融合度不高等短板和弱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产业融合还需多方发力。

一、生产性服务业定义及重要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印发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分类(2019)》标准,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范围主要包括:为生产活动提供的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服务,节能与环保服务,生产性租赁服务,商务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生产性支持服务。简而概之,即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生产者而不是最终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中间性需求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优劣关系到经济运行效率提升、工业技术进步与产业转型升级突破,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和不竭动力。纵观我国面临的“卡脖子”技术虽然大部分集中在制造业,但掌握其中专利的往往是一些相对独立的提供技术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研发中心。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充分反映生产性服务业对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调研样本分布情况    本次专项调研有效样本270份,从样本分布和代表性看,呈现行业覆盖面广、规模分布合理、代表性强等特点,能够客观反映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整体现状。

(一)行业覆盖面广。参与调研的企业涵盖了生产性服务业中的7大行业,其中研发设计与其他技术服务36家,货物运输、通用航空生产、仓储和邮政快递服务51家,信息服务17家,商务服务31家,人力资源管理与职业教育培训服务19家,生产性支持服务10家,批发与贸易经纪代理服务106家,行业覆盖度和代表性较强。

(二)以中小型企业为主。参与调研的270家企业中,大型企业5家,中型企业69家,小型企业158家,微型企业38家,中小型企业占调查企业的84.1%。

三、参与调研企业经营情况

(一)近七成企业经营情况较为乐观。调查显示,270家企业中,今年以来(截止5月底)生产经营情况比去年同期有所改善占31.7%,基本持平的占35.6%,合计占比67.3%,占比近七成,其余企业生产经营有所放缓。从企业盈利看,市场需求大、订单增加是主要原因,占比59.4%,另外成本费用减少、季节性增产、技术改造生产效率提升等也是带动企业盈利的良性因素,分别占15.9%、10.1%和7.3%。从企业用工状况看基本稳定,用工减少的企业仅占12.2%,其余企业用工增加或基本持平。

(二)应用信息技术实现新突破。调研显示,40.4%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使用了信息技术。其中,20.9%的企业应用了大数据,19.1%的企业应用了物联网,16.6%的企业应用了云计算,5.0%的企业应用了人工智能,另有少部分企业应用工业互联网、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识别(RFID)、区块链等。

(三)企业融资需求增强。资金的有效使用能够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今年以来,对市场经济持乐观态度的企业较多,敢于借助金融手段申请贷款扩大生产谋发展,助力生产经营迈出加步伐。调研显示,54.6%的企业融资需求比上年增加或持平;3.2%的企业融资需求下降;42.1%的企业暂无融资需求(如下图)。从融资成本与去年比较看,51.8%的企业表示今年融资成本没有增加。

(四)惠企政策效应持续显现。近年来,威海市相继出台推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系列配套政策措施,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得到深度支持。调研显示,81.7%的企业得到了政策支持。在得到扶持的企业中,有48.0%的企业表示享受到减税降费政策支持,44.5%的企业享受到贷款优惠,另有部分反映企业享受到促进外贸稳定增长、“互联网”扶持或人才支持等政策(如下图)。从企业的政策期盼看,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呼声最高,占40.3%,支持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产业交流互动平台畅通产业链发展、优化审批服务、放宽市场准入等政策期盼也较为强烈,分别占28.4%、24.8%、23.0%和17.6%。

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对于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从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看,总量规模不断壮大、行业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态势渐显。

(一)总量规模不断壮大。2020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总体稳定,占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经济实力有所增强。从总量看,2022年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744.40亿元,同比增长3.6%,分别高于GDP和第三产业增速2.1和1.2个百分点,发展较为稳定。从占比看,202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1.8%,较2020年提高1.2个百分点,较2021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提升幅度最大,2022年占第三产业比重分别为7.6%和11.2%,分别较2020年提高1.9和0.6个百分点。

(二)行业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链接紧密,是支撑保障生产经营发展,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效率提高的关键环节。从全市2019-2022年4年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情况看,分别为603.28、621.77、713.08和744.40亿元,增加值总量稳步提升,占制造业比重由2019年的62.0%提高到2022年的69.1%,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从2019-2022年近四年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看,占比一直超两成,比重分别为20.4、20.6、21.2和21.8,呈稳步提升的趋势。

(三)高质量发展态势渐显。2022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206.46亿元,同比增长3.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高质量发展态势渐显。分行业看,规模以上水上和多式联运和运输代理业快速发展,2022年这两个行业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5.61亿元,同比增长21.5%,带动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速提高1.9个百分点;机械设备经营租赁、广告业、人力资源、安保业和其他商务服务业等发展势头较好,分别同比增长48.2%、25.7%、5.0%、4.5%和6.1%,带动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36.57亿元,同比增长4.7%,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8个百分点。

五、存在的问题

(一)两业融合度较低。企业经营中,拥有技术专利和跨界融合等优势,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意义重大。调研显示,当前威海市的制造业与服务业衔接不够,服务流程向产业链的渗透以简单的“嫁接”或“相加”比较常见,服务专业化和链接高端化有待优化,服务性收入占比小。参与调研的270家企业中,仅有56家企业开展了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物流和制造业、研发设计服务和制造业等两业融合,仅占调研企业的20.7%,未涉及两业融合企业216家,占79.9%(如下图)。

(二)研发水平仍显薄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由于存在资金、技术、管理等不足,在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等方面普遍欠缺,部分企业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占有率不高。调研显示,270家企业中,仅有36家拥有技术专利,占比为13.3%,而且44.4%的技术专利集中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贸易批发服务等行业,其中,1-2项的11家、3-5项的5家,6-10项的8家,10项以上的12家,呈现技术专利分布垄断性和集中性等特点。

(三)市场竞争激烈需求不足反映强烈。综观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时有发生,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发展依托制造业、建筑业等行业。我市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普遍规模偏小,行业竞争力不强,专业化配套服务水平尚需改善。调研显示,270家企业中,市场竞争激烈、市场需求不足,用工成本上升快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三个最大难点,分别占53.2%、45.3%和32.2%,另外招工难、原材料成本高、税费负担重和融资难等问题也是部分企业反映难点之一,分别占10.4%、19.8%、11.5%和10.4%(如下图)。

(四)个别企业招工难。参与调研的企业中有242家企业认为招工不容易,主要原因是“符合岗位要求的应聘者减少”占55.4%,“求职者薪酬期望过高”占50.4%,另外“求职者人数减少”“招聘渠道不畅”也是造成企业招工困难的部分原因。从企业最需要和缺少的人才看,普通技工(或销售人员、普通服务人员)、经营管理人员、高技技工缺口较大,分别占30.6%、25.9%和15.1%。

(五)营商环境有待持续优化。调研显示(如下图),270家企业中,40.3%的企业希望政府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28.4%的企业希望政府出台政策支持高端专业人才培养和引进,24.8%的企业希望建立产业交流互动平台,畅通产业链发展,23.0%的企业希望优化审批服务,另外放宽市场准入、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也是期盼所在。生产性服务业中很多属于垄断行业,如邮电信息通信等开放程度很低的行业。这些行业具有自然垄断或行政垄断属性,具有经营门槛高、排他性强等特点,不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

六、对策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助推两业融合。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引导制造业企业剥离部分非核心生产性服务环节,成立能够为下游产业提供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或者将这部分业务交给更擅长的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企业运营,既降低运营成本,又扩大生产服务需求,助推生产性服务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加快产业聚集整合力度,重点发展现代物流、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电子商务、会展经济等服务业,提高服务供给能力。

(二)优化服务水平,构建发展新格局。优化服务水平,积极向系统集成服务、整体解决方案转变。加快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等服务经济发展。支持物流、快递企业与生产制造、商贸企业深度协作,深化智慧物流、智慧仓储建设,推动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化衔接。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示范企业。

(三)加强人才培养,集聚核心资源。优化人才成长环境,做好创新型科技人才、企业家和工匠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和方法,实施更加灵活多样的引才引智工程,加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人才、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的集聚,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储备核心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和引导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和高校开展“订单式”培训,搭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四)优化营商环境,加大支持力度。积极稳妥实施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加大对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的扶持激励力度,确保政策实施效果。从优化营商环境、放宽市场准入、优化审批服务、建立产业交流互动平台和畅通产业链发展等方面加大实施力度。做好点对点服务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因企施策,靶向发力。做好业务咨询服务工作,从办事减流程、优服务等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发展难点和焦点问题,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