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威海市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增长 |
||||
|
||||
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农”工作重要指示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突出抓好“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三项民生重点工程,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呈现稳定增长态势。2022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62.61亿元,增长4.0%。 一、农业生产情况 (一)夏粮、秋粮喜获双丰收。2022年,威海市高度重视粮食安全生产,全力挖掘耕地潜力,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对撂荒地进行有效利用,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增长。2022年,全市粮食总产量73.57万吨,创七年来新高,比上年增加0.9万吨,增长1.2%。其中,夏粮总产量26.89万吨,比上年增加0.37万吨,增长1.4%;秋粮总产量46.68万吨,比上年增加0.54万吨,增长1.2%。 (二)油料生产稳定增长。2022年,全市花生种植面积为73.83万亩,增长0.4%,产量为20.24万吨,增长1.6%。 (三)蔬果生产稳中调优,菜篮子供给较为稳定。2022年,威海市积极推动“菜篮子”工程建设,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优种植结构,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蔬果单产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蔬果生产持续向好。2022年,全市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为29.98万亩,增长3.4%,产量102.18万吨,增长4.1%;瓜果类播种面积3.43万亩,增长3.1%,产量12.56万吨,增长2.9%;园林水果产量122.46万吨,增长2.1%。 (四)畜牧业生产仍需加强。受市场畜产品价格下降、养殖成本增加等因素影响,畜牧业生产乏力。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除生猪、家禽出栏增长外,其他主要畜禽出栏产量均呈下降态势。2022年,全市生猪出栏117.15万头,较上年增加4.94万头,增长4.4%;家禽出栏6218.08万只,较上年增加388.87万只,增长6.7 %;牛出栏0.77万头,下降71.7%;羊出栏4.29万只,下降42.3%;牛奶产量3.52万吨,下降15.0%;禽蛋产量13.19万吨,下降29.5%。 (五)渔业生产相对稳定。近年来,威海市积极推动海洋强市战略,以政策为引领,坚持“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四个导向,按照《海洋强市三年行动计划》《“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工作目标,集中力量发展渔业生产,调优质好价高产品所占比例,提高海洋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据市海洋发展局初步数据显示:2022年,全市水产品总产量(不含远洋捕捞)271.15万吨,增长3.7%。其中,海水养殖205.14万吨,增长5.0%;海洋捕捞63.80万吨,与上年持平;淡水产品2.22万吨,增长1.0%。 二、存在的问题 (一)种植业受自然和资源条件影响较大。近年来,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全市农业的基础设施水平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威海地形以丘陵为主,存在水源远、水利设施不完善等现实,发生旱情时农户面临浇水难,涝灾时排水难等问题。如2022年3月底至6月上旬,我市受持续春旱影响,夏粮单产364.8公斤/亩,比上年减少10.3公斤/亩,下降2.7%。而汛期,全市平均降水量832.0毫米,较上年偏多48.3%,导致部分玉米地块因排水能力差,出现持续积水,致使部分玉米受涝,对秋粮生产造成不利影响,自然和资源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全市种植业发展,不利于农业高产稳产。 (二)农资价格持续上涨。近两年来,化肥等农资价格不断上涨,农户种植、养殖成本剧增。据农业部门数据显示,2022年12月,硫酸钾、高浓度国产复合肥批发价分别为4800元/吨、4200元/吨,较上年分别增长4.3%和5.0%。农资价格不断增加,导致农户资金压力较大,农业生产效益不稳,预期收益受到挤压,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小。 (三)人口老龄化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在社会劳动力中的占比越来越大,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尤为严重。据调查,威海市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年龄在60岁以上的占七成多,老年人数量增多不仅会造成劳动力不足的问题,而且还会给社会增添负担。地方政府需要支出更多经费来开展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服务,支出增多而产出减少则会一定程度上阻碍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一)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田间管理。一是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全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灾减灾能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加强田间管理及农技指导,持续抓好秋粮后期田间管理,加强对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的帮扶指导,同时发动种粮大户落实落细稳产增产、防灾减灾技术措施,努力提高单产水平。三是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强化灾害预警,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为秋粮安全生产提供保障。 (二)控制农资价格过快增长,降低种植、养殖成本。稳定农资价格对于提高农民收益、保证农业发展稳定至关重要。因此,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管和检查力度,特别是对化肥、种子、农药价格和质量的监督和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农资的行为,防止坑农害农现象发生,切实保证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要加大农业补贴投入力度,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完善农业补贴政策,探索补贴发放与实际种粮情况相挂钩的有效机制,加大补贴发放情况核查力度,保证补贴到位。持续增加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农机购置和应用补贴、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的补贴金额,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 (三)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立足各区市实际,从内部挖掘区域发展潜力,全方位推进区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开展创新示范县创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推动国家级、省级产业园区创建,着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发扬“首创精神”,各区市结合自身发展实际,确立发展目标,列出政策建议清单,全力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从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四)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是鼓励外出能人返乡创业。营造鼓励在外乡村能人返乡就业创业的舆论环境,搭建便于人才施展拳脚的平台,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让“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实现“人才回流”,把在城市里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造福家乡。二是注重挖掘培养本土人才。本土能人扎根农村,具有懂农业、懂市场、懂管理等特点,是乡村振兴不可缺少的实用型人才,要充分挖掘、培养且利用好这些人才,通过给予资金和政策等支持,引导其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