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计数据>统计分析
高新区人口发展主要特点
发布日期: 2022-01-21 09:30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统计局 字号:[ ]

第七次人口普查是历次普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重视程度最高、社会关注度最高、科技含量最高、工作推进最顺利、普查对象最配合、数据质量最高的一次。高质量的普查得益于国家、省、市等各级普查领导小组的科学部署,得益于区宣传、公安、民政等部门的密切配合,尤其是各镇、街道的担当作为、狠抓落实,更是全区1400多名普查工作人员不分昼夜、辛苦工作的劳动成果。

全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真实准确的反映了我区人口规模、结构、素质等方面的变化情况,人口密度、人口结构、受教育程度、城镇化率等指标均高于全市,也彰显和印证了近十年来、尤其是“十三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成果。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主要呈现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

一、人口总量快速增长,人口密度进一步提升

人口增速居全市前列。2020年全区常住人口33.64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66926人,平均每年增加6600多人,增长24.84%,年平均增长率为2.24%,高于全市1.88个百分点。无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还是与2019年抽样调查推算数据相比,我区常住人口都是大幅增加的,说明我区经济发展活跃度高,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大。

近年来常住人口数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我区作为全市工业发展引领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聚区,创新创业示范区,2020年的产业规模是2010年的近3倍,带动“四上企业”新增从业人员3.7万人左右。二是驻区高校十年间在校师生增加了1.5万人左右。三是围绕工业的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规模扩大,近十年各类服务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增长了4倍多,吸引了大量来区创业和就业人员。


人口密度不断提升。人口密度与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一般而言,人口密度越低,人均GDP也越低,人口密度越高,人均GDP也越高,经济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大致是对应关系。虽然我区人口总数不是全市最多的,但人口密度是全市最高的,达到2386人/平方公里,相当于平均每平方公里居住着2300多人,远超全市、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二、受教育程度“两高一低”,人口素质持续提升

拥有大学文化程度人口比重提高。全区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5万人,相当于每年增加4700多人,增长62.9%,远高于总常住人口的增长速度。十年间每年新增总常住人口6.7万人,其中大学文化占到了70%。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4.1%,比2010年提高了9.1个百分点。全区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比例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10年的12.07年提高到12.25年,平均年限达到了高中毕业以上的水平。

文盲率持续降低。文盲人口是指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全区共1542人,与2010年相比减少1383人,文盲率由1.09%降至0.46%,是全市最低的。

三、劳动人口规模大素质高,仍处在人口红利窗口期

劳动人口规模大素质高。全区15-59岁的劳动年龄段人口规模达到23.86万人,占全区人口的70.94%,高于全市10个百分点。劳动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的比例显著提升。15-59岁人口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达46.5%,比全区人口中大学文化程度人口占比高12.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劳动人口中每2个人就有1个人是大学及文化程度,能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中收获更多的人口质量红利。

仍处在人口红利窗口期。全区0-14岁人口为48945人,占14.55%,是全市唯一一个0-14岁人口占比大于60岁以上人口占比的区市,人口发展潜力依然很大。如果将15-64岁人口作为劳动年龄人口来计算,总抚养比为32.3%,低于全市12.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3个人抚养1个人。通常来说,抚养比小于或者等于50%成为人口机会窗口期,在这期间劳动力供给充足,社会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人口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其素质高低和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从抚养比、劳动人口的规模和素质等方面综合分析,我区仍然处于人口红利期,并还将至少延续10-20年。

四、城镇人口占比继续提高,城镇化率达到较高水平

全区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24084人,比2010年增加67132人,增长26.1%,占比达到96.34%,比2010年提高了0.99个百分点;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12323人,占3.66%。2010年我区城镇化率已经达到95.35%,十年间,随着初村新城和双岛湾科技新城的持续开发建设,全区城镇化率在已经接近100%的情况下再提高近1个百分点,始终保持较高水平。

五、家庭户规模呈现小型化,总人口性别比相对稳定

全区共有家庭户11.8万户,比2010年增长59.5%;家庭户人口为29.7万人,比2010年增长49.2%;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51人,比2010年的2.69人减少0.18人,比全市的2.32人多0.19人,比全省的2.70人少0.19人。连续两次普查均呈现出家庭户数量不断增加,户规模连续两次普查持续缩小的趋势。主要原因有家庭户生育观念“由多到精”的转变,住房条件的持续改善,80后、90后年轻人就业后更趋向独立居住,人口流动活跃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动等因素。

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占50.51%;女性人口占49.49%。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2.07,比2010年上升0.44个百分点。其中,家庭户的性别比仅为97.36,比2010年下降1.87;而集体户的性别比为146.63,比2010年大幅提高37.86。家庭户的性别比与我们日常感受到的男少女多的情况相吻合,而主要居住在企业的集体户人口以男性居多,与当前出门打工男多女少的实际情况也比较吻合。

综上所述,高质量的人口普查数据既印证了我区过去一段时期的发展成果,为下一阶段党工委管委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的人口信息支撑和保障,也让全区上下更加坚定了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的信心和决心。但人口老龄化是全世界、全国人口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在其影响下,我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与2010年相比也下降了9.2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占14.5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9.86%,分别比2010年的占比提高了6.53和4.73个百分点;老年人和少年儿童人口比重为29.1%,比2010年占比提高了9.1个百分点。虽然下降幅度相对全市较低,但是老龄化趋势还是需要重点关注,提前研究制定应对策略,通过增小、扩中来保持目前人口结构的优势。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