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统计数据>统计公报
2011年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日期: 2015-02-28 10:41 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 威海市统计局 字号:[ ]

  威海市统计局

  2012年2月22日

  2011年,在威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各项决策部署,抓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机遇,加大转方式、调结构力度,加强物价调控,有效化解政策推力减弱、经济运行环境复杂等诸多矛盾,经济社会发展延续了“十一五”以来的发展态势,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110.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1.18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1139.36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800.41亿元,增长10.8%。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92:55.89:36.19优化为8.11:53.97:37.92。

  劳动就业形势良好。全市城镇新增就业6.7 万人;就业转失业人员就业1.6 万人,其中困难群体就业0.3 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 万人,创业培训就业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1 %。初步统计,年末全市城镇以上单位在岗职工44.95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3.5%;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63.81亿元,增长31.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6961元,增长15.8%。

  物价高位运行态势得到基本控制。在国际、国内通胀预期增强,原材料成本、用工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前七个月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不断走高,至七月份达到峰值后涨势逐渐减弱,市场物价得到了基本控制,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累计上涨4.56%。八大类消费品价格“五涨三落”,其中,烟酒及用品上涨16.52%,食品上涨13.51%,居住上涨4.6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2.72%,交通通讯上涨0.17%;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分别下降4.32%、1.6%和0.77%。食品和烟酒用品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累计上涨5.57%,涨幅比上年提高1.29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上涨10.57%,重工业上涨1.73%;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累计上涨12.68%,涨幅比上年提高1.71个百分点,其中木材及纸浆类上涨30.33%、纺织原料类上涨26.63%、有色金属和电线类上涨23.93%、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上涨18.57%、农副产品类上涨17.46%、化工原料类上涨12.08%、黑色金属材料类上涨12.07%、燃料动力类上涨5.79%、其它工业原材料及半成品上涨3.33%。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制约发展的因素日益增加;外需紧缩的局面仍在持续,进一步扩大外需的难度加大;转方式、调结构的任务依然比较艰巨,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有效控制物价上涨的任务繁重;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还需加大力度。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35.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其中农业总产值87.81亿元,下降2.3%;林业总产值0.83亿元,下降13.2 %;牧业总产值62.93亿元,增长8.9%;渔业总产值178.13亿元,增长0.5%;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87亿元,增长15.5%。

  农产品产量基本稳定。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61.28万亩,增长0.8%。粮食总产量达到105.37万吨,下降0.8%。其中夏粮产量为43.44万吨,增长1.1 %;秋粮产量为61.93万吨,下降2.2%,秋粮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受粗缩病影响春玉米减产。水果总产量81.56万吨,下降5.8%,其中苹果71.98万吨,下降6.2%。畜牧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16.12万吨,增长31.4%,其中猪肉9.55万吨,增长2.4%;禽蛋类总产量12.88万吨,增长12.2%;奶类总产量19.68万吨,下降11.3%。渔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218.43万吨,增长2.5%。水产养殖面积6.52万公顷,增长12.6%,养殖产量达133.91万吨,增长5.0%。海洋捕捞产量84.52万吨,下降1.3%。

  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39.2万千瓦,增长1.4%;农用排灌机械动力38039台,增长2.6%;农用拖拉机271970台,增长0.3%;全年完成机耕作业面积16.02万公顷,机播面积21.97万公顷,机收面积21.02万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4.98万公顷,增长0.04%,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0.24万公顷,增长0.53%。农机专业合作社累计开展农机作业服务180万亩,实现服务总收入1.3亿元。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310家。其中,新增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 4 家,总数达到1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0家;新认定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9家,总数达到171家。新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287家,总数达到1255家,入社成员5.38万户,辐射带动农户15万户。全市共建成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1个。

  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对400个村庄实施了环境综合整治。建成了51处镇垃圾转运站、54处镇级和22处村级污水处理设施;完成了26条主要河道的清污、疏浚、蓄水和修复,对448条村内河道进行了清淤整修。开工建设农房5.4万户、改造危旧房1.51万户。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67座,其中,大中型13座,小型354座。新建户用沼气池(包括病池修复)4510户,新建小型沼气工程60个,新建大中型沼气工程5处,建设沼渣沼液综合利用示范基地41处,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达到了178个,农村沼气长效发展机制初步确立。完成60处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强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57家,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6%。从经济类型看,国有企业增加值增长17.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增长15.9%,股份制企业增加值增长12.9%。从轻重工业看,重工业主导作用更加明显。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9.0%,轻工业增加值增长6.0%,重工业增幅比轻工业高出13个百分点。在35个行业大类中,有30个行业实现增长,增幅较高的行业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38.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3.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0.9%。大中型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2.3%。在列入统计的94种工业大类产品中,保持增长的有56种,其中,民用钢质船舶增长40.7%,服装增长20.6%。

  企业效益明显提升。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997.95亿元,增长20.2%;实现利税378.72亿元,增长17.1%;实现利润247.45亿元,增长18.4%。产销衔接良好,产品销售率99.08%,成本费用利润率6.57%,全员劳动生产率19.13万元/人;资本保值增值率114.57%,总资产贡献率16.95%,资产负债率51.29%,流动资金周转次数3.34次。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在全部461家三级及以上资质建筑企业中,有施工任务的441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93.3亿元。全市建筑业共实现增加值116.64亿元,增长11.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较高增长。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41.6亿元,增长 22.7%,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投资结构不断优化。三次产业完成投资分别为27.05亿元、479.76亿元和834.79亿元,第三产业投资增幅比投资增幅高出4.9个百分点。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2:35.8:62.2,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分别比上年下降1和2.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投资实现跨越发展。全市新兴产业项目189个,比上年增加25个,计划总投资449.73亿元,增长69.1%,本年完成投资223.37亿元,增长86.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6.6%,比上年提高了5.7个百分点。

  房地产投资平稳增长。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352.26亿元,增长30.6%,增幅比上年提高了1.8个百分点。从房屋建设用途看,住宅投资310.61亿元,增长31.1%;商业营业用房投资24.77亿元,增长109.6%;办公楼投资4.09亿元,增长184.8%;其他投资12.8亿元,下降34.8%。全年房屋施工面积3048.24万平方米,增长49.2%;竣工面积686.8万平方米,增长35.3%;商品房销售面积753.69万平方米,增长1.6%,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占到95.6%。商品房销售额305.63亿元,增长9.2%,其中住宅销售额占到93.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市场走势平稳。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2.79亿元,增长17.4%。从城乡领域看,城镇市场快于乡村市场。城镇实现零售额595.86亿元,增长17.9%;乡村实现零售额206.93亿元,增长15.8%。从行业分类看,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四大行业全面兴旺。批发和零售业实现零售额730.11亿元,增长17.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72.68亿元,增长16.5%。从经济成分看,非公有贸易经济更趋活跃。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257.6亿元,增长17.1%,非公有经济实现零售额545.19亿元,增长17.5%。从企业规模看,限额以上企业强力领涨。限额以上企业实现零售额501.9亿元,增长30.2%,增幅分别比限额以下企业和个体户高26.1和30个百分点,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贡献率为98.1%,拉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5个百分点。从商品类别看,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类商品以及消费升级类商品全面增长。其中金银珠宝类增长40.0%,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2.2%,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31.9%,粮油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31.6%,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1.5%,汽车类增长19.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6.1%。

  六、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平稳运行。全年实现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169.21亿美元,增长21.6%,其中出口总额107.46亿美元,增长20.4%;进口总额61.75亿美元,增长23.7%。市场多元化成效显著。与189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对日本、美国和欧盟市场出口平稳增长,分别增长26.6%、22.9%和18.5%。对新兴市场出口30.7亿美元,增长36.3%,比传统市场平均增幅高出11.2个百分点,其中对俄罗斯、南亚和东盟等市场分别增长96.9%、30.8%和29.5%。内资企业比重稳步提升。内资企业进出口70.06亿美元,增长49.6%,高出全市进出口增幅28个百分点,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41.4%,比重比上年提高7.7个百分点。贸易方式结构进一步改善。一般贸易进出口62.61亿美元,增长45.2%,高出全市加工贸易增幅34个百分点,占全市进出口总值的37%,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

  外商投资增长迅猛。2011年,全市共批准外资项目110个,合同外资11.62亿美元,增长44.7%,实际到帐外资7.27亿美元,增长31.0%,增幅创近五年来新高。从外资投向看,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成为亮点。第二产业到帐外资5.22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71.7%;第三产业到帐外资1.88亿美元,占全市总额的25.9%,比上年提高了5.4个百分点。

  对外经济合作迈出新步伐。新设立境外企业18家,中方投资额1.08亿美元,增长25.2%;新签工程合同额6.19亿美元,年内完成营业额3.17亿美元,分别增长45.4%和57.4%;派出劳务人员9308人,下降4.6%。

  国内招商顺利推进。全年内资项目651个,引进国内资金418.74亿元,增长15.4%。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增长平稳。年末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768.8 公里(含农村公路),增长0.7%。全年各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海运)共完成旅客周转量75.56亿人公里,增长3.1%,其中铁路3.42亿人公里,增长6.7 %;公路68.08亿人公里,增长3.0%;海运4.05亿人公里,增长1.7%。全年各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海运)完成货物周转量264.8亿吨公里,增长11.3%,其中铁路0.65亿吨公里,下降37.5%;公路78.26亿吨公里,增长10.1%;海运185.89亿吨公里,增长12.2 %。全年各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海运)共完成客运量16171万人次,增长3.4 %;货运量5409万吨,增长10.1%。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 5501.24万吨,增长13.1%,港口旅客发送人数174.72万人,增长5.9 %;集装箱吞吐量78.22万标箱,增长12.6%。全市新增机动车7.33万辆,机动车保有量达到68.65万辆,其中新增小型汽车5.41万辆,达到33.98万辆。

  邮政电信业发展较快。全年邮电业主营业务收入22.46亿元,其中邮政业务(不含邮政储蓄和邮政速递物流公司)主营业务收入2.76亿元,增长16.9%;电信业务主营业务收入19.7亿元,增长3.1%。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15万门,增长11.1%;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556万门,增长14.2 %。年末固定电话户数76.3万户,增长2.1%;移动电话用户266.9万户,增长14.8%。

  旅游业稳步发展。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241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2.97亿元,分别增长12.3%和15.0%,其中国内游客2372万人次,旅游收入239.01亿元,分别增长12.3%和15.3%;国外游客42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19亿美元,分别增长11.4%和14.1%。

  八、财政税收、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支持续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435.72亿元,增长20.4%。完成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136.44亿元,增长15.4%,占GDP比重为6.46%,比上年提高了0.38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结构优化,工商税收收入、四税收入占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达到68.62%和43.95%,均比上年提高1.56个百分点。全年完成一般预算内财政支出200.59亿元,增长19.5%,其中,涉及民生领域的交通运输、农林水事务、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和教育等支出分别增长79.5%、63.3%、61.2%、39.9%和23.9%。

  两个税务部门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共实现两税全部收入207.33 亿元,增长18%。其中,国税收入109.63 亿元,增长16.9%,地税全部收入97.69 亿元,增长19.2%;实现税收收入202.13亿元,增长17%。

  金融市场稳健运行。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17家,保险机构37家,证券营业机构9家,小额贷款公司1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3家。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810.19亿元,比年初增加173.46 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54.95亿元,比年初增加106.1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259.09亿元,比年初增加106.26亿元。其中短期贷款479.45亿元,比年初增加57.2亿元;中长期贷款688.59亿元,比年初增加48.95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年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47. 15亿元,增长7.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4.36亿元,增长12.8%;人身险保费收入32.8亿元,增长5.9%。共支付各项赔款和给付12.33亿元,增长12.8%,其中财产险支付赔款和给付7.2亿元,增长8.7%;人身险支付赔款和给付5.13亿元,增长19.1%。

  九、科学技术

  科技创新取得新成果。在全市组织开展了第四个“自主创新年活动”,实施了“创新威海科技行动”。全年共获批省级以上科技项目209项,其中,国家863计划6项,科技支撑计划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计划37项,省重大专项4项,其他项目157项,争取无偿经费1.53亿元。全市专利申请量达到4603件,增长8.97%。其中,发明专利1584件,专利申请2848件,连续3年获得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所占比例优胜市奖。积极争取省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全市共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97项,其中国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40项,国内领先水平148项,取得省级科技进步奖10项,颁发市级科技进步奖101项,其中市级最高奖1项。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765.54亿元,增长37.52%,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3.64%,比年初提高1.06个百分点。

  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2011年新增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省级22家,总数分别达到13家和137家。其中国家工程实验室3家,省级工程实验室5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6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省级52家;省级行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5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0家,总数达到95家。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6家,总数达到112家。

  产学研合作取得新突破。与2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关系,全市产学研战略联盟总数增至13家。全年登记技术合同179项,技术贸易额达11.53亿元。争取国家国际科技合作重大专项7项。全市省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联盟增至5家。新增2家山东省院士工作站,省级院士工作站达到11家,累计引进“两院” 院士29人。

  质量强市取得新成效。全市共有中国名牌产品19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3个;山东名牌产品169个,新增27个;山东省服务名牌28个,新增5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3个,新增1个,山东省省长质量奖提名奖2个,新增1个;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5个,新增2个,创建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龙头骨干企业10个,新增3个;威海市市长质量奖5个,其中,获奖企业3个,获奖个人2人。全市企事业单位主持或参与制修订国家标准105项,行业标准127项、山东省地方标准36项、威海市农业地方规范72项、联盟标准1项。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3件,其中新增3件;山东著名商标89件,其中新认定21个。

  十、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所,在校学生59295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8所,在校学生15497人;成人中专7所,在校学生5431人;职业中专14所,在校学生14807人;普通高中21所,在校学生40451人;普通初中89所,在校学生93734人;小学129所,在校学生 9904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特殊教育招生 28人,在校生407人;幼儿园 304所,幼儿园在园幼儿56641人,全市三至五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8%。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现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场馆2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7个,电影公司5个,电影院10座;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1.42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统筹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760所,其中医院28所,卫生院65所,门诊部9所,采血机构1所,专科疾病防治院4所,疾病防疫中心(防疫站)4所,妇幼保健机构4所,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75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7308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10950张。卫生技术人员17500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5955人。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成功举办了威海国际铁人三项赛、第八届东亚手球俱乐部锦标赛、全国群众登山健身大会、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国际帆船拉力赛和亚洲HOBIE级帆船锦标赛暨首届全国双体帆船精英赛等品牌赛事。积极组队参加了22项2011年山东省锦标赛,获139枚奖牌,其中,金牌48枚。联合主办了4项威海市青少年比赛和4项威海市中学生比赛。圆满举办了“中国联通杯”威海市第三届运动会等20项大中型群体活动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培训指导员564名。组队参加了山东省第一届全民健身运动会20个项目比赛,获得5个一等奖,其中,武术1个、蹼泳2个、健身气功2个。 

  十一、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135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7.5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4.76平方米。

  城市载体功能提升。2011年发电136.4亿千瓦时,增长106.3%。实际用电量93.93亿千瓦时,增长8.9%,其中工业用电量64.58亿千瓦时,增长10.9%。全年供水总量6052万立方米,增长0.6%。市区天然气用气人口54.91万人,燃气普及率100%,天然气供气量5635万立方米,增长3.6%。集中供热面积达2754万平方米,增长12.3%。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运营线路53条,线路网长度220公里,运营线路总长度750公里,公共汽车841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1147万人次,平均日客运量30.5万人次。市区出租汽车1527辆。

  环保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79人。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12个,面积1406平方公里。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污染减排项目21个,投资额2.27亿元。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48天,良好率达到95.3%,其中172天为“优”。

  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全年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24起,下降23.9%;死亡191人,下降14.3%;受伤130人,下降41.4%;直接经济损失865.02万元,增长53.4%。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连续13年保持负增长。全年户籍人口出生率为6.18 ‰,人口死亡率7.77 ‰,人口自然增长率-1.59‰。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253.8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0.07万人,占总人口的51.24%;农业人口123.77 万人,占总人口的48.76%;户籍人口性别比为100.20(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11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290元,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12334元,增长17.3%。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002元,增长10.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823元,增长19.1%。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32.03%;农民恩格尔系数为36.53%。

  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改善。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06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 0.2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8.78平方米,减少1.03平方米。

  十三、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2011年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月最低工资标准为1100元,非全日制就业劳动者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为11.5元。全市有67.4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有15.6万名离退休人员享受养老保险。有128.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其中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3.7万人,参保率达到99%。有1.7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工伤保险普遍推广,有6495名女职工享受生育津贴待遇。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长6.1%、4.6%、10.3%、7.6%和6.6%。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四项保险在全省率先实现市级统筹,全市范围内异地就医社保卡即时结算。新农保参保人数达100.2万人,适龄人口参保率97.2%,有38.3万农村居民每月领取养老金,共发放养老金3.1亿元。新农合参保人数达134万人,实现了全覆盖。全市新建公共租赁房3536套,占省下达任务的117.9%;新建经济适用住房570套,已全部完工;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货币补贴248户,新增廉租住房补贴193户。

  社会救助力度加大。年末全市各种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73家,拥有床位15240张,收养人员9775人。全市共投入资金8974.55万元,将44167名低保对象纳入保障范围;投入资金3455.57万元,保障全市五保老人9680人,敬老院61所。城市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月345元提高到360元,农村居民低保标准由每人每年1400元提高到1650元,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2800元提高到3600元,分散供养标准由每人每年1400元提高到1800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政府补助标准由123元提高到235元。发放奖助学金4300.7万元,受助学生2.5万人。

   

  注:

  1.本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威海统计年鉴—2012》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3.从2011年起,国家统计局提高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起点标准,其中纳入规模以上工业统计范围的工业企业起点标准从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统计的起点标准,从计划总投资额5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

  4.本文增长未经特殊说明,均为同比口径。

  5.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